职教研究

职教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教研究 >> 正文

坚持调查研究,助力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

发布日期:2024-04-12    作者:     来源: 科 研 处     点击:

坚持调查研究,助力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

凃祥策

党委委员 副院长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作为开展的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不断加大政策供给。2019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这是推进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决策,旨在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骨干专业(群)的,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双高计划”的实施要求高职院校找准自身发展定位,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办出特色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双高计划”每五年一个支持周期,在第一轮“国双高”建设即将收官,第二轮就要启动之际,作为贵州省“双高”学校立项建设单位的遵义职院如何在建设好“省双高”校的基础上向“国双高”迈进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主题教育要求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等贯通起来,有机融合、一体推进。为此,我们就如何科学遴选和组建专业群展开了专项调研。

一、开展外部调研,借他山之石攻玉

调研团队由学院高发办、教务处、继教院等部门人员组成,分别在重庆3所“双高”高职院校(重庆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及省内3所高职院校(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实地调研,了解这些学校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对接地方产业,成立行业共同体。

校企命运共同体作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高级形式,已成为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原则,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集群效应凸显,单个专业很难适应产业链、岗位群的发展需求。在此背景下,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教育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可以发挥资源和人才集聚作用,改变条块式、碎片化的校企合作,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产业链、岗位群的发展,满足行业产业发展需要。例如,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为深化产教融合,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加快建立现代生猪产业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适应现代生猪产业发展所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和创新服务型人才,2020年10月24日,在国家农业农村部和教育部主管部门指导下,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重庆市畜牧科学院联合全国有代表性农业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组建了中国生猪产业职业教育产学研联盟。积极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产教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打造中国生猪产业高职教育协同发展新模式;

(二)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运行管理机制。

专业群的成长除了需要专业群自身具有的内在联系与组织结构,还必须要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实现专业群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打破二级学院内部治理结构,建立专业群负责人制,使专业群负责人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扮演决策者的角色,掌握着专业群发展的方向。另外要建立多方主体合作的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专业群建设的智囊团,定期召开专业群建设工作会议探讨新思路。其次,从规章制度的建立、资金投入、质量管理体系等多个方面形成完善的保障系统。例如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机构设置层面成立了“双高计划”建设领导小组,建设“双高计划”建设办公室,由专人实施“双高计划”建设质量监测与评价,制度层面制定出台《“双高计划”建设管理办法》《“双高计划”建设年度考核评价办法》。在工作常规层面,每月召开“双高计划”推进会,总结梳理痛点、难点与堵点,线上线下呈现“双高计划”阶段性成果、亮点。在评价层面以“双高计划”《建设方案》和《任务书》为依据,确定年度任务、标志性成果等5个方面20个关键监测点、30个评价指标,对建设过程实施全方位、多维度监测与评价,最终构建监测内容全覆盖、监测过程全方位、监测结果全透明质量监测体系,构建“自评-校评-专家评”三层级评价方式,建立成果教学评价模型”,将2个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4个市级高水平专业群与8个校级高水平专业分开评价与排名,选取不同指标考核,国家级和市级专业群侧重于引领改革,校级专业群侧重于内涵建设。

(三)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专业群建设。

《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以‘信息技术+’升级传统专业,及时发展数字经济催生的新兴专业。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需求,推进数字资源、优秀师资、教育数据共建共享,助力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升级。”例如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通过对接产业发展新趋势,把握研究方向,专业群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硬件产品在养老服务领域的研发及深度应用,鼓励校企协同创新,共建产业技术实验室和中试基地,重点研究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智慧养老服务行业共性关键领域的核心应用技术研究,着力研发智能生理参数精准探测技术、康复辅具与智能终端交叉融合技术、数据云端整合模式识别分析技术等高新尖技术相关产品,从而有效促进了科技攻关和产品升级。

二、深入自我剖析,扫清前进路上的障碍

在向外汲取经验的基础上,又回归到学院,对教学院系专业群建设重新进行厘清,发现相关院系在专业群建设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组群思路不清晰。

专业群组建思路的明晰是组建的前提。组建思路主要体现在组建逻辑以及专业组合方式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差异会导致群内资源集聚与分配形式不同,群内专业之间的合作程度不同,从而专业群的建设效果不同。从组建逻辑来看,目前各院系在进行专业群建设时缺少清晰明确的组建逻辑,只是主观地将相近或相关专业进行简单的组合、重构,使得专业布局虽然以“群”的形态凸现,但是群内各专业仍然处于松散的组合状态。从专业组合方式来看,很多专业群采取了单核心引领型的专业组合方式,没有考虑到核心专业可能会占据非核心专业的大量资源,导致群内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使得群内专业“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因此,专业群建设思路仍需进一步明晰。

(二)专业群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人才培养是专业群建设的关键内容。产业集群的发展、转型、升级使得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结构日益复杂。传统单一的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很难适应职业群及岗位群的内在需要。目前的专业群建设仍受传统单一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影响,具有强大的思维惯性,在人才培养机制的设计与完善上,容易忽略“群”的整体性视角,缺乏深层考虑致使培养过程中导向性较差。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定位模糊、招生没有突破专业间的界限、平台课程建设的专业交融性不足、实习模式不重视人才的岗位流通性培养等方面。

(三)专业群资源整合共享不足。

专业群建设强调打破传统的资源配置惯性,重新整合和高效利用人才培养的各类资源,弥补单个专业在庞大复杂的产业体系前的力不从心。从师资、资源库及实训三个方面发现,群内的资源统筹管理和反馈机制匮乏及整合共享程度不高。第一,在统筹管理方面,群内各专业的界限仍然较为明显,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反馈机制。例如师资建设上,教师间的交流与共享大多停留在课程层面,缺乏有力的统一管理者和建设者。第二,在资源整合方面,资源内部缺少系统整合优化,服务能力较差。第三,在资源共享方面,群内资源开放性、共享性不足。例如师资共享大多仅停留在群内或校企间,没有实现多主体共享。

(四)专业群运行保障机制不完善。

专业群的建设是一次专业布局的调整,是将之前独立发展的专业组成一个协同发展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有效运行需要完善的保障机制,而专业群建设中很大一部分忽略了这方面,在组织、制度、资金、质量等方面的保障存在大量缺位。具体表现为:第一,组织管理上没有完全打破传统的“系—教研室”管理体制,虽然设置了独立专业群办公室,但是缺乏强有力管理机构或带领团队,导致群内专业仍然各谋其政。第二,没有从制度上规范专业群各个方面的具体建设实施、运行管理、考核反馈等。第三,缺少专业群建设资金的来源、规划、使用及账户管理多个方面建立资金保障。第四,缺乏持续有效的质量监督反馈机制,不利于专业群的常态化的自我定位、诊断、动态调整和持续地改进发展。

三、实干担当,推动学院高水平专业(群)建设

(一)科学组群是前提

其一,基于地方首位、核心,主导产业链组建专业群。按照“产前——产中——产后”这个基本链条,依据“双链对接”的思路,组建对应的专业群。此外,还要围绕地方首位、核心、主导产业的结构、空间以及链条发展情况进行组建,并按照产业调整与升级而持续优化。就我院而言,围绕贵州省“四新”主攻“四化”的战略组建专业群,突出遵义特色,立足酒、茶、辣椒、竹等产业链做好农业高水平专业群。

其二,基于岗位群组建专业群。该类专业群以职业岗位为依据,在充分体现职业分工关系的基础上,针对各岗位群人才需求将相关专业进行组合。这类专业群指向一些所处产业链条较短、行业界限清晰但职业岗位相近、技相通的职业岗位群。我院可以制茶产业链将种茶、制茶、茶艺相关专业联系起来组群。

其三,基于专业类别组建专业群。由同一类的专业组建专业群,群内专业一般都有相同的专业基础,服务面向一致,工作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课程内容有一定的交叉和重合,在师资、实践教学条件等教学资源方面可以共享,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整合相对容易。

(二)重构课程是核心。

教学内容的遴选与序化形成课程体系。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颇具挑战,首先要参照工作体系以及岗位工作任务的逻辑来组织内容,即对接产业或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遴选教学内容,然后根据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将所选内容科学序化形成体系。在课程方面我们主要的问题:课程数量太少;精品课程太少;课程开发能力太弱。因此,加强课程体系化建设非常重要。

其一,模块化课程。专业群课程以模块化为单元组织开发,可按照“平台+模块”“基础+平台+模块+方向”等模式建设,基础或平台类课程培养专业基础能力或通用能力,模块或方向课程培养更具针对性的岗位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

其二,项目化资源在专业群课程实施上,可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着重将行业企业的优质资源转化成教育资源,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形成项目平台或资源库。伴随专业群课程体系的重构与完善,教师教学资源开发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而学生在项目化教学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将日益成为人才培养的关键。

(三)因材施教是关键

其一,给予学生选择权如前所述,专业群课程体系设置和模块化课程结构为学生选择专业方向和课程提供了可能,但这与学生依据个性需求自主建构课程体系还有很大差距。当前条件下,可以从增加模块课程数量、提高选修课比例、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增强选课指导等入手,逐步提高学生自主选择权。我们的问题是:教学管理模式落后,教务处要更多转变为“裁判员”;人才培养与教学管理要有“柔性”与“弹性”。

其二,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个性化培养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而这种意识与能力在恰当的学习情境中可以得到很好展现与强化。这就要求专业群充分发挥资源集聚优势,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构建基于模块化课程的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建立和完善一人一案的培养机制,推进课程标准化建设,以课堂革命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推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新范式建构。如开发多种教学资源项目(课程),全面推行模块化教学、项目式教学、情境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自主性。学院要加大教学方法应用研究,加快推进图书馆搬迁加大学术讲座及氛围的营造。

其三,大力推进信息化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能为教育的个性化、多元化提供整体技术方案,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可以有效弥补当前专业群课程资源不足的现状,加大课程供给。同时,高职院校的智能化校园建设要下沉到以课程为单元,为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个性化教学搭建平台,学院要加大信息化项目的推进,加大与教学的融合。

(四)柔性管理是保障

其一,微观层面以专业群为组织实体采用以群建院系的方式,将专业群作为人才培养和资源配置的基层组织,打破原有专业以课程(组)为基本单元调配师资资源的局面。推动专业群直接面向市场办学,赋予专业群在承接企业项目和利益分配等多方面的办学自主权。

其二,中观层面以项目制建立协同机制专业群之间要建立联系沟通制度,以便于在更大口径内整合资源。可参照企业项目经理制和内部创业等机制,依托建设项目形成中心,释放潜能,高效合作,建立柔性的群间协同机制。

其三,宏观层面以多元治理构建新型关系专业群作为直接对接市场的组织实体,强化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的同时,须处理好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和权利分配关系,建立参与决策与利益实现的多元治理格局,强化政府统筹推动作用、激发市场机制引导作用、提升院校办学主体作用,为实现专业群多重建设目标提供治理保障。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双高计划”响应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面向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服务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高职学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支撑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服务产业升级,是“双高计划”重要的政策信号。地方高职院校必须牢牢把握这个发展机遇,聚焦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深入了解行业企业需求,切实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组建高水平专业(群),提升办学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彰显高职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下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